考研并不意味着所有问题的完美解决,也不代表一个梦想的瞬间兑现,而是对另一种可能的难得尝试。
近年来,考研报名人数屡创新高,录取人数却相对有限,注定了考研竞争的激烈与残酷。这场规模庞大的考试,无形中也书写、改变着考生的人生。2月21日,多个省市相继发布2022考研初试成绩公布通知,成绩尘埃落定后,接踵而至的是摆在457万考生面前的“人生选择题”:如愿进入复试,则要全力准备下一阶段的考核;成绩不理想者,可能决定二战再搏一次,也可能要快速走出失利阴影,投身职场生活。

我也曾是考研大军的一分子,毕业后从事媒体行业,见证了不少大大小小的考研故事,也曾目送一届届考生走上考场,奔赴不同的人生道路。考生人数众多,他们的一举一动总是牵动人心。比如,不断增长的报考人数,让人觉着考试越来越“卷”;学硕、专硕招考方式的改变,让不少人被迫改变初衷、重新规划目标;每到考试前,考研房因为资源紧张,往往会以“天价”出售,令学生难以承受。

在统计数字中,457万考生的面庞并不清晰,我们不知道他们具体是谁。但他们并不仅仅活在数字中,透过社会新闻、网络讨论和留言帖子等内容,我们会发现他们在考研过程中的希望和遗憾、痛苦和纠结、不甘和落寞。这些散落在网上的文字,就像奔涌而来的潮水,表达着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也让社会更了解考研之于他们的意义。

在中国青年报《“为什么考研”,要先明确“读什么样的研”》一文中,读者“gentleman”这样留言,“本科英语,当时跨考新传,没考上;去了培训机构工作,当年又辞职去考了,还是没上;又去了一家培训机构,去年双减辞职了,现在在一个私立高中当老师,今年又想考研了(现在本科生连很多门槛都达不到,老家县城的公立高中公招都要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