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下午,大骨班成员寻着当年毛主席的脚步,找到了他率领红军经过万里长征抵达延安后的第一个落脚处——凤凰山。它是第一代领导人挽救革命、进行抗战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也是了解当时抗战历史的主要历史遗迹之一。一路走来,一路感悟。踏着结实的黄土高坡,闻着浓厚的黄土气息,看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走过那一间间充满历史的窑洞,大骨班成员的思绪一下子又拉回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延安。站在伟人的故居前,“延安精神”显现的那么亲切自然。
随后,大骨班成员又马不停蹄的来到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旧址,1936年6月1日,中国抗日红军大学在瓦窑堡正式成立,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政治部主任杨尚昆,同年7月迁至保安。1936年12月底,又迁驻延安城内。1937年1月,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并成立北绥德,徐向前任代校长。1945年10月,迁往东北解放区。
抗大办学10年间,总校长共开办8期,并创办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一所附属中学,先后培养了10万多名军政干部。抗大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为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里,同学们领悟到了真正的抗战精神:不畏强暴的拼搏精神,舍身救国的奉献精神,统一抗战的团结精神,坚持到底的顽强精神。也感同身受的明白了“旗、标、路、心”的真正含义,“旗”即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标”即目标,就是“牢记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心”即“不忘初心”。
结束了一天的实践活动,在老师的组织和大骨班成员踊跃参与下,一场友谊辩论赛拉开了帷幕: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哪个更重要?
来自不同学院,不同组织的同学在短暂的辩论过程中,相互沟通、交流、了解、熟悉,氛围幽默风趣,笑声不断,掌声不断,为本次的红色之旅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评委刘明远老师指出任何理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时要求大家要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理论知识要学好。刘老师给我们简单讲解了习近平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认为大学生当下还是应该更注重在校学习,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舞台,我们应该自觉地弘扬延安精神,在报效祖国中找到精神坐标,放飞青春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