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学校首页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慧眼识俊才 淘宝“挑战杯”
日期: 2011-11-14      信息来源:      点击数:

10月19日晚,在第十二届“挑战杯”竞赛闭幕式及颁奖晚会上,获奖者登台举起优胜杯。摄影 赵青

10月19日下午,辽宁渤海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中)专程从营口赶到大连理工大学,和正在参加“挑战杯”决赛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研三学生孙兆良(左一)、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团委书记王伟明(右一)洽谈合作事宜。

摄影 赵青

这边决赛结果还未揭晓,那边已经有企业家与学生达成合作协议……

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总决赛现场,尽管有着一个非常专业和拗口的名字:《角加速度和线加速度复合作用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研制与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三学生孙兆良和师兄李甲研发的医疗检测仪器还是被张伟一眼看中。

来自营口高新区的辽宁渤海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伟,这次是专程到“挑战杯”上找项目的。“这次无论如何都要带一个项目回去,让大家知道我们对优秀的科技创新来者不拒,相信下一届就会有学生主动来找我们。”张伟说。

张伟如此求贤若渴,缘于渤海科技城的高速成长。

2009年9月,为顺应辽宁省经济调整变革趋势,强化科技创新,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营口高新区渤海科技城正式立项。

可现实却不容乐观。在过去的10余年中,营口高新区创新能力不足,持续动力不足,最关键的是缺乏好项目的带动和不断诞生好项目的平台。

在 对比研究了国内外一些知名高新区后,张伟深感营口高新区缺乏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密集型技术支撑,不适合作基础型研究。他在研究中了解到,技术创新包括孵化、 催化和产业化三个阶段,作为一个三线城市的高新区,最容易介入的就是催化阶段。在此基础上,张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构想:把技术研发的过程当作产品生产的流 程来运作,整合全国各地科研机构的资源,让渤海科技城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科技城”。

2010年9月,营口高新区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园区。张伟和他的团队开始满世界找项目。时至今日,“落地”的项目已达500多个。

“这 个产品已经很成熟了,不但获得了两项国家专利,还得到了两位院士的推荐。”对于上海交大学生研制的这个医疗检测仪器的市场前景,张伟显得胸有成竹。双方达 成初步合作意向:渤海科技城提供两位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研发经费支持,帮助配备专门的专家团队给予指导,发明者如有创业意愿,也可以得到全方位的服务。

被张伟看好的这款医疗检测仪器,针对的是一种学名为“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疾病。孙兆良解释说,这种病的最轻症状就是通常所说的脑震荡,严重的会长期昏迷甚至成为植物人。“在我们平时的临床实习中,这种外伤后失去记忆的病人非常多见,但是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车祸等外伤后昏迷是正常现象。病因不明,就不能对症下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治疗不力,直接影响病人的救治和康复。”

为了寻找病因,以前大家都用动物做实验,“但动物的大脑毕竟不同于人脑,于是很希望能有一种仪器更好地模仿人脑。”孙兆良说。据调查,因交通事故导致的弥漫性轴索损伤占到总数的70%,他们研制的这个仪器不但能很好地模拟受伤过程,今后还可以向如何预防此类外伤方面发展。

“汽车和医院数量的增长,直接决定了这个成果的市场前景和商业价值。”在张伟看来,这个看上去十分小众的项目同样极具拓展性。他甚至预测,将来可以尝试把它和汽车制造业结合起来,用来减少车祸造成的伤亡。

“很多人认为‘全国资源为我所用’是一句空话。我们不但不这样看,而且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张伟相信,政府有政府的语言,科学家、企业家也有自己的语言,大家不在一个圈子里,牵线搭桥、资源整合就是他们市场博弈的杀手锏。“市场化的事情不用科学家做,我们来做。我们已经为科学家建好了高速公路,他们只要在这上面跑车就行了。”张伟说。

“创 新项目毕竟不一定很成熟,只能凭借自己和团队的经验积累、知识储备来判断。而做好‘科技中介’必备的三要素是热心、耐心和决心。”张伟坦言,因为看走了眼 而胎死腹中的项目也有所发生,做这件事的前提是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张伟的下一步计划是要通过一两年的时间培养一批校园企业家,“关键还是要看准好 苗子。”

版权所有:共青团西安科技大学委员会 

版权所有 西安科技大学 地址:西安市雁塔路58号 电话:029-85583114 邮编:710054  陕ICP备10002064号

西科共青团